光明日報: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
本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陳晨從水利部獲悉,2020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69.2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未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的28.15%,較2019年減少1.81萬平方公里,減幅0.67%。與20世紀80年代監測的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最高值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97.76萬平方公里。全國水土流失狀況繼續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態勢,充分表明我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效益持續發揮,生態環境狀況整體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
全國的水土流失面積中,水力侵蝕面積為112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1.47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為157.27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0.34萬平方公里。各強度等級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中度、強烈及以上等級侵蝕面積分別為170.51萬、46.30萬、52.46萬平方公里,其中,輕中度水土流失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比例較2019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高強度水土流失面積占比進一步下降。從分布看,我國水土流失呈現"西高東低"格局,東、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均有所減少。
監測的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點關注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均有所好轉。長江經濟帶2020年度水土流失面積為38.9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0.62萬平方公里,減幅達1.56%,是全國平均減幅的2.33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區2020年度水土流失面積為45.33萬平方公里,較2019年減少0.39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修復效果進一步顯現。西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狀況進一步改善,但該區仍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京津冀地區水土流失面積較2019年減少1.4%,輕度侵蝕占其水土流失總面積的96.57%。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面積較2019年減少0.52萬平方公里,除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基本持平外,其余24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均有所下降。
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地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等以水力侵蝕為主的重點監測區域水土流失面積相比2019年減幅均在1.21%~1.38%之間;以風力侵蝕為主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國家公園水土流失面積相比2019年減幅分別為0.27%和0.41%,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